【身边的检察官】花映检徽分外红——陈敏
在武陵区检察院有着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中年纪最大的51岁,年纪最小的22岁,平均年龄不到32岁,13名干警中有8位硕士研究生,7位女同志,11人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他们承担着武陵公安分局、德山公安分局等七个侦查机关侦办的各类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每年办理案件数约占全市审查起诉案件数的三分之一,多次被市检察院评为全市检察机关公诉工作先进集体、被区委政府评为维稳工作先进集体。这个团队就是武陵区检察院公诉科,而这支团队的领头人就是常德市武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公诉科科长陈敏。因为比较好地履行了一名人民检察官的职责,她先后获得了常德市“三八”红旗手、湖南省“三八”红旗手、常德市检察系统十佳优秀公诉人、常德市模范政法干警、湖南省十佳百优检察干部等一系列荣誉。
2003年陈敏从石门县检察院调入武陵区检察院工作,迄今为止,在该院公诉科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14个春秋,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所热爱的公诉工作。任科长7年来,公诉科共办理各类刑事案件4770件7008人,平均每年每人约70件110人!相当于有的基层县院全年的案件总数。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作为科室负责人,只能带头常常“白加黑”、“五加二”连轴工作,既要模范带头,她个人平均每年承办各类刑事案件 40件以上,又要审核把关,指导办案。为提高公诉水平,她积极创新了简易程序办案规程、羁押必要性审查等工作制度。为确保庭审万无一失,无论是不是自己承办的案子,无论大案小案,她坚持做到从制定讯问提纲、公诉意见到辩点预测都亲自把关。七年来,共研究讨论案件4600余次,审核审查报告近5900份,签发起诉书、不诉书5600余份。由于工作特别繁忙,她几乎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家里的大小事从来就没有精力过问过,但从来没有过抱怨。
从检多年来,她善于把各种零散的知识总结提升,记录办案心得的几十本笔记本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工作之余,陈敏积极组织或参与公诉人论辩赛、观摩考评庭等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使自己和全科干警的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出庭公诉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乐于分享和“传帮带”,近年来多次担任全院业务学习的主讲或受邀到公安交警部门授课,成为全院干警学习的一面旗帜。
从检20多年来,她个人办理了近1400起刑事案件,几乎办理了公诉科50%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2008年,号称“常德打黑第一案”的刘家德案侦破移送审查起诉,当时她还是公诉科副科长。由于该案重大、复杂,院领导点名她办理此案。而此时,她公公多年的顽疾哮喘病又发作,从石门县人民医院转至常德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急救,全家人都在为公公的病奔波,甚至准备后事。此时的她处于这样一个三难境地:一边是领导同志们信任的目光,一边是丈夫的责怪和婆婆的不满,一边是年幼的儿子没人照顾。面对十多个横行乡里、穷凶极恶的涉黑犯罪分子,她选择了维护公平正义,惩恶扬善。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她将五岁的儿子交给保姆,对老公说了声抱歉,毅然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之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她一字一句的细看了近百本案卷,顶住黑社会分子的各种威胁,和公安人员冒着酷暑走村穿巷、挨家挨户做老百姓工作,详尽的复核取证,补充收集材料近百份,形成审查报告数万字。多数时候,忙到晚上十点多了再匆匆赶往医院看望公公,聊尽为媳之道。长期是晚上回家时儿子已睡着了,清早离开家时儿子还在睡梦中。经过没日没夜看卷宗,核证据,案件办成了铁案,庭审时,面对9名辩护律师咄咄逼人的目光和16名被告人的无理狡辩,陈敏沉着冷静,举证有条不紊,答辩入情入理,边出示证据,边以事实和法律对辩护人和被告人的观点一一进行有力的驳斥,最后犯罪团伙的首要分子刘家德被法院判处17年有期徒刑。
大量办案让陈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出庭公诉技巧。2012年,武陵区人大常委会举行“司法公正常德行”人大代表听庭评庭活动,陈敏出庭公诉杨林等3人抢劫案,面对3名被告人的翻供和律师的无罪辩护,她充分发挥辩论技巧,利用证据和事实有力予以驳斥,为人大代表呈现了一场生动的庭审观摩,得到人大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花开顶枝分外红。在20多年的检察工作中,陈敏始终坚持在工作上“用心”,磨练出了正直、谦虚、勤恳的品格,她以清晰的思路、娴熟的技巧、犀利的口才和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女检察官的为民情怀和正义力量,用柔弱纤细之躯和滴滴汗水撑起检察事业的半边天。